回到主页
· 纳新招聘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本学年第4期“前沿研读沙龙”活动于2023年6月4日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期读书会邀请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生杜普主讲,内容为介绍期刊文章“The Character and Origins of Military Attitudes on the Use ofForce”并复现其统计分析。

杜普同学首先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机制造成了军人与平民对于使用武力态度的不同?作者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既有理论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军人对于使用武力持什么态度?一些学者认为,军旅生涯会使一个人对于使用武力的态度更加谨慎。如亨廷顿认为,有过军旅生活经历的政治精英对于军事行动的态度更为保守,因为军人由于接触过战争而对随着战争进程而不断增加的边际成本更为敏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曾有服役经历但没有战斗经历的政治精英会更支持对外使用武力。其次,为什么军人对于使用武力的态度与平民不同?一些学者强调军队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即军事组织会为了精进组织行动力的功能性动机而使组织内成员拥有共同的经历,而这些经历会改变成员对于事物的看法与态度(这种“社会化”通常会很迅速地达成);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选择效应”造成了这种不同,即军人的态度在其入营之前就已经形成,并不是军队塑造了军人的态度。根据既有文献的理论机制,作者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假设1:“鹰派”比“鸽派”更倾向于选择参军。

假设2:军队的“社会化”过程降低了拥有军旅生涯的个人的“鹰派”倾向。

作者认为可能同时存在“选择效应”和“社会化”两种机制,这两种机制会互相影响,既可能相互加强也可能相互抵消。

作者分别在2017年7月和8月对西点军校的入学新生和美国的成年民众(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两波问卷调查,并以OLS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选择效应”的存在,即“鹰派”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入伍。但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军队的“社会化”机制并没有显著改变军人对于使用武力的态度。

最后,杜普同学介绍了文章数据收集与理论机制的亮点,同时也对作者后续研究可能完善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详细展示和讲解了统计模型在统计软件R中的操作过程,复刻了作者的研究。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针对作者的研究假设和变量操作化过程积极提问,得到主讲人和与会指导老师的热烈回应。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