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DCL前沿研读沙龙2025年春季学期第1期:国家参与维和贡献决策因素

· DCL前沿研读沙龙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2025年春季学期第1期“前沿研读沙龙”于2025年2月9日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

本期读书会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关系博士生黄瑛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杨鉴仪主讲。主讲人对期刊文章《从多个层面审视联合国维和行动(PKO)的贡献》(Examining UN PKO contributions at multiple levels)做了主要内容的介绍以及统计分析过程的复刻。本期读书会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主任漆海霞老师主持,并邀请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后张晟昊老师作为点评嘉宾。

01 主要内容

首先,杨鉴仪同学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国家如何决定向联合国维和行动(UN PKO)贡献人员? 文章核心在于重新审视补偿假设(Reimbursement Hypothesis),即经济较不发达的国家是否更倾向于派遣维和人员以获取经济补偿。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家的维和贡献呈现倒U型关系:中等收入国家的贡献最多,而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国家的贡献较少。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补偿假设,表明国家的维和决策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还受到政治体制、军事能力、国际地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Section image

表1:1990-2020年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参与方

接着,杨鉴仪同学介绍了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重点讨论了作者提出的双层模型(Two-Level Model)。该模型认为,国家的维和贡献决策由国家层面和任务层面共同决定。国家层面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军队规模、政治制度、国际声誉等,而任务层面因素包括任务风险、地理位置、经济联系等。本文的贡献在于打破了过去单层次分析的局限,强调国家如何在不同任务之间分配资源,并结合多层统计模型(Multilevel Model, MLM)进行分析,以避免生态谬误。

随后,杨鉴仪同学介绍了文章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公共品理论在维和行动中的应用。作者认为,维和行动是一种不完全公共品(Impure Public Good),既有全球公共品的特性(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又涉及国家的私人收益(经济补偿、国际形象等)。此外,杨鉴仪同学还介绍了文章对马里维和任务的分析,马里任务因其高风险和高伤亡率成为全球最危险的维和任务之一,文章通过MINUSMA案例进一步检验了任务层面因素对国家贡献的影响。

Section image

表2:MINUSMA维和行动贡献方概览

02 实证分析

黄瑛同学对原文中的实证策略进行了复现,并展示了如何使用多层次回归模型(MLM)分析联合国维和贡献。首先,现有实证研究空白。作者强调,之前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国家层级变量对维和贡献的影响,尤其是在控制GDP等变量时,容易产生类型错误,从而影响任务层面的准确分析。因此提出提出了采用国家-任务-年份三元组(state-mission-year triad)模型来弥补这一空白。

其次,数据与变量。原文的作者使用了1990至2018年间的联合国维和贡献数据集,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际和平研究所(IPI)和联合国维和事务部(DPKO)。因变量主要是国家对联合国维和行动(UN PKO)的贡献。作者区分了两个因变量,一个是“所有维和贡献的总和(Total Contribution of All Three Types)”,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年份向所有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的人员总数,包括军队观察员、民事警察和部队。这一因变量衡量了国家在所有维和任务中的总参与度;另一个是“仅部队贡献(Contributions of Troops Only)”,门衡量一个国家在维和任务中派遣的部队数量。与第一个因变量不同,DV2聚焦于军队的贡献,排除了其他类型的维和人员(如军队观察员和民事警察)。通过区分总贡献和部队贡献,作者可以进一步分析国家如何根据不同任务的需求和风险分配其维和资源,进而揭示国家维和决策的多层次影响机制。

在文章中,原作者使用了多个自变量来分析国家和任务层面因素对联合国维和贡献的影响。具体来说,分为国家层面变量(State-Level Variables)和任务层面变量(Mission-Level Variables)。通过将国家层面和任务层面的变量结合在一起,作者能够同时考虑到国家特征和任务特征对维和贡献的双重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捕捉到维和任务层面和国家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考虑时间和任务的不同特征来增强模型的准确性。

再者,构建分析模型。黄瑛同学详细解读了原文作者选择使用多层次分析模型(MLM)的原因,并复现了相同的模型设定,考察了经济发展对维和贡献的影响。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中,黄瑛同学复刻了经济发展(GDP per capita)对维和贡献的影响呈现出正向和负向交替的趋势。具体而言,经济较为贫困的国家在维和贡献上相对较少,而中等收入的国家则是贡献最多的,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增长,高收入国家的维和贡献则开始下降。这一结论表明,经济因素并非单一决定因素,国家参与维和任务的决策还受到其他多重因素的影响。黄瑛同学还重点讨论了原文中对补偿假设(Reimbursement Hypothesis)的反驳。传统的补偿假设认为,经济较为贫困的国家更倾向于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以此获得经济补偿。然而,原文的实证分析挑战了这一观点,指出经济较不发达的国家并不总是维和贡献的主要来源。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图1:基础回归模型变量选择与操作化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图2:原文图表复现

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黄瑛继续拓展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主要是通过引入经济发展二次项来检验经济发展对维和贡献的非线性影响。验证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维和贡献最多,而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贡献较少。复刻结果与原文结论一致,经济发展对维和贡献的影响呈现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特别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的维和贡献出现下降。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图3:非线性模型检验操作化

最后,两位主讲人对文章进行了简要的评论。第一,文章在国家层面和任务层面因素的交互方面仍有深化空间。例如,国家在维和资源分配中是否更优先考虑任务风险,还是以国家自身的外交与经济诉求为主导,这一动态互动关系可以进一步细化。第二,文章在补偿假设的反驳上,尽管提出了倒U型关系,但对于右半部分(经济较低的国家为何仍派遣较多维和人员)缺乏足够解释,未来可以通过引入经济发展门槛变量或不同国家类型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验证这一关系。第三,文章在模型构建上主要依赖GDP等宏观经济指标划分国家,但未充分考虑地区内的相对经济水平差异(如非洲、南亚等地区内部的经济分层),如果能加入区域经济对比或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变量,可能会使结论更加稳健。

03 活动总结

杨鉴仪同学介绍了国家如何决定向联合国维和行动贡献人员的问题,围绕补偿假设展开讨论,并重点解析了文章提出的双层模型、公共品理论及马里任务,同时通过图表分析探讨了国家间的群体效应、地区性因素及维和贡献的决定因素。黄瑛同学对文章的统计分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复刻,对作者正文的主要图表和附录的表格进行了完整的回归和复现。在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文章提出的双层次模型的动态互动、国家在资源分配中优先考虑任务因素还是国家因素、维和决策是否受国际组织压力及国内政治因素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主讲人对此进行了一一回应。在点评环节,漆海霞老师肯定了主讲人对文章介绍与复刻的细致程度,同时也提醒同学们在做研究时一定要秉持严谨态度,要让自己的研究经得起同行的反复推敲、承受住时间的考验。张晟昊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维和行动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并针对文章研究方法做出了点评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