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DCL前沿研读沙龙2025年春季学期第7期:制裁解除与卫生支出复苏

· DCL前沿研读沙龙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2025年春季学期第7期“前沿研读沙龙”于2025年8月16日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

本期读书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成琛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徐龙骞主讲。主讲人对期刊文章《从经济胁迫中恢复:制裁结束后痛苦会停止吗?》(Recovering from economic coercion: Does the pain stop when sanctions end?)做了主要内容的介绍以及统计分析过程的复刻。本期读书会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主任漆海霞老师主持,并邀请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后张晟昊老师作为点评嘉宾。

01 主要内容

首先,徐龙骞同学介绍了文章的研究问题。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国际制裁解除后,政府是否倾向于增加卫生支出以修复受制裁期间造成的人道主义损害?作者将这一研究置于经济制裁长期影响与后制裁时代恢复路径的学术脉络中。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制裁期间的经济萎缩、公共卫生恶化及人权状况倒退,但对制裁结束后的政策调整与资源分配缺乏系统性探讨。特别是少有研究关注政府在财政收入恢复后,是否将经济复苏转化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再投资。因此,本文旨在填补这一“后制裁时代”的研究空白,并致力于提供理论机制与实证证据。

随后,徐龙骞同学介绍了文章的理论框架与竞争性假设。作者提出两种可能的影响机制:一是基于纯经济视角的恢复假说(H1),认为制裁解除后财政资源的恢复将促使卫生支出短期上升并逐步回归制裁前水平;二是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双层博弈假说(H2),指出尽管短期内可能出现“制裁解除红利”带来的支出增长,但长期仍可能因经济创伤持续或国内政治优先事项的调整而再度下降。作者进一步提出,领导人将在应对国际压力与国内维稳需求之间进行权衡,通过财政支出的调整来完成这一“双层博弈”。因此,本文假设制裁结束后政府的卫生支出行为不仅受到经济能力的约束,也深受政治考量的影响。

02 实证分析

李成琛与徐龙骞两位同学继续介绍了文章的实证策略。首先,数据与变量。李成琛同学简要介绍了本文的数据集,并重点阐述了使用面板数据如何有助于缓解传统时间序列分析中常见的虚假回归问题,以及为此所进行的单位根检验与平稳性处理。相较于单一国家时间序列,包含多国多年信息的面板数据能通过截面维度有效抵消个体随机趋势,显著降低由共同时间趋势导致虚假相关的风险。为进一步确保结果稳健,本研究对核心变量实施了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其平稳性,避免将非平稳序列纳入模型而产生误导性推断。这一系列严谨的数据策略为后续准确评估制裁解除后卫生支出的真实变化奠定了可靠的计量基础。李成琛同学还通过STATA复现了论文的描述性统计部分。

其次,模型设定。作者构建了广义误差修正模型(GECM)进行估计。误差修正模型是用于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过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即使短期内变量之间可能偏离它们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长期内,它们会通过某种机制回到均衡状态。本文模型设定如下:被解释变量为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的差分,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制裁实施与解除的当期及滞后项、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的差分。误差修正项捕获长期均衡关系。控制变量集包括人口、人均GDP、政体特征、领导人更替、收入水平、自然灾害及冲突状况等。该设定能够同时识别制裁解除带来的即时效应与持续性影响。作者通过Wooldridge检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与贝叶斯信息量准则(BIC)逐步减少滞后项,并确定本文的最终模型。

Section image

表1:本文数据集的变量名称、描述及其来源

Section image

图1:使用STATA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的例子

随后,李成琛同学根据作者提供的源代码,进一步分析制裁政策对医疗支出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IRFs)能够清晰描绘出一个标准差的制裁实施或解除冲击发生后,卫生支出在未来多期中的动态响应过程,从而识别影响是短期抑或长期、即时或是滞后。基于从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估计得到的系数与滞后结构,我们通过模拟计算构建出脉冲响应轨迹。结果显示,制裁解除在短期内会引发卫生支出的显著正向响应,随后逐渐向长期均衡回调;而制裁实施则带来持续为负的影响。这一动态模式在剔除高收入国家后仍然显著存在,表明制裁政策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样本中同样成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稳健性。IRF分析从而揭示出制裁政策不仅具有水平效应,更表现出持续的动态调节特性,为理解后制裁时代政府支出调整行为提供了细致的经验证据。

Section image

图2:脉冲响应函数刻画图像代码复现过程

Section image

图3:原文对应图表

根据图表展示的结果,制裁的实施对目标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产生了持续且显著的负面影响。在制裁解除后,短期内虽可观察到微弱的正向调整,但其幅度有限且难以持续。平均而言,制裁持续时间较长(约六年)。从整体净效应来看,制裁所造成的长期负向影响占据主导地位,显著抵消了解除制裁后有限的积极效果。这表明,制裁对受制裁国医疗卫生系统造成的冲击具有持久性,即便在制裁结束后,支出水平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至原有状态。

在稳健性检验部分,两位主讲人通过代码复现确保结论的可靠性。首先,为缓解动态面板模型可能存在的Nickell偏差问题,作者采用一阶差分模型(First Differences Model)重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制裁的实施与解除对医疗卫生支出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方向及显著性均与主模型一致。其次,为应对可能的由于异方差而更换模型的问题,作者使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验证,发现关键变量系数符号与显著性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此外,本文还检验了“软制裁”与“人权制裁”等特殊制裁类型以及内战与战争的差分项是否干扰估计结果。结果显示估计系数依然稳健。最后,为考察政体类型的调节作用,本文在Bewley ECM框架下引入交互项,并计算制裁的长期乘数(Long-run Multiplier)。结果表明,无论民主或是威权体制,制裁对卫生支出的负面影响均显著存在,且影响幅度未呈现系统性差异,再次支持了结论的普遍性。

最后,徐龙骞同学介绍了文章的主要理论与政策启示。研究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解除制裁悖论”,即制裁终止后宏观经济的初步复苏并不自动转化为公共卫生等关键民生领域的有效重建,证实了“凤凰因素”理论中关于战争或制裁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创伤具有长期延续性。在政策层面,这一发现表明,后制裁时代的恢复进程亟需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项重建计划,特别是要防止卫生支出在资源竞争中被其他优先事项所挤压。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正义,意识到最脆弱群体在制裁期间及制裁结束后相当长时期内承受着最大的人道代价。制裁的终结远非痛苦的终结:卫生支出短暂的补偿性增长难以弥补长期的赤字与能力萎缩,而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将继续承担最主要的后果。

03 活动总结

徐龙骞同学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部分稳健性检验过程以及主要研究结果。李成琛同学则对广义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文章的统计分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复刻,并修正了作者在数据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错漏。两位主讲人还指出了文章的主要贡献与局限,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潜在方向。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针对变量的操作化、理论机制的逻辑性以及可能的竞争性解释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主讲人对此进行了一一回应。在点评环节,漆海霞老师肯定了主讲人对模型介绍与复刻的细致程度,同时就面板数据分析中需注意的单位根检验与虚假回归问题做了简要补充。张晟昊老师鼓励同学们不仅要掌握定量研究的技术,还要挖掘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真问题,以推动国际关系学界的知识积累。